作者 | 杨 璐
编辑 | 李国政
出品 | 帮宁工作室(gbngzs)
理想汽车新品 i8 上市,引来网友炸锅——不是因为产品出彩,而是闹出风波。
7 月 29 日,理想在 i8 上市发布会上,放出一段该车与卡车对碰测试的视频:二者以 100km/h 的速度正面对撞,只见卡车 4 个车轮弹起;驾驶室和后货箱分割严重,驾驶室几乎倒在理想 i8 的前车窗上,看起来不堪一击。
理想方面介绍说,碰撞后,i8 的 A、B、C 柱和门梁均无变形,9 个气囊全部打开,电池包无漏液、无起火,车门自动解锁、门把手自动弹开。
发布会上,理想汽车 CEO 李想还强调:“我还反复和同事确认,他们非常确定地告诉我,(卡车)是净重 8 吨,不是载重 8 吨。”此话意在凸显 i8 的被动安全系数之高。
从画面中的卡车方向盘可以看出,这是一辆乘龙牌卡车,为东风柳汽旗下商用车。
帮宁工作室第一时间将此事反映给东风柳汽有关负责人,对方表示立即跟进了解。
第二天,i8 碰撞事件发酵。不少网友在乘龙卡车评论区留言,有批的有挺的。乘龙卡车官方回复:“被摆了一道,聪明人一眼看出假。”
也许是自觉理亏,理想汽车随后把视频中乘龙卡车方向盘上的标志打码,进行模糊处理。
31 日,涉事三方面都表态,其中有不少分歧。
乘龙卡车发布声明称,理想此举为侵权行为,第一是非法发布侵权视频;第二是使用特定场景测试,与实际运营场景存在严重差异。对乘龙卡车而言,此举破坏了诚信竞争;对消费者来说,该测试有炒作扩大之嫌,因为卡车车况及限定测试条件并没有公开。
而理想汽车表示,i8 和卡车撞击的超级实验,是模拟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,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。试验场地、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,均由检测机构提供,理想汽车没有任何指定。
理想汽车提到的检测机构,是中国汽研。后者也发声称,测试的全过程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,不会因为哪一方是客户,去刻意调节车辆参数。测试卡车是一辆全新车,具体来源还需要与业务部门确认。
三方各执一词,其中无疑是乘龙品牌最为受伤,其相关人士对帮宁工作室说:“从视频来看,(卡车)前后板簧拆掉了,这样簧下没有质量,车辆才会弹跳起来;驾驶室后面的液压锁也拆掉了,把车子减到最轻。”
一场本应体现产品实力与责任担当的测试,却演变为公众质疑的舆论风暴,而且一家汽车检测国家队卷入其中。这次碰撞试验,暴露了行业安全测试中的诸多技术和法律问题。
“撞”出三疑问
在纯电之路上,理想汽车如同中了魔咒。
2024 年 3 月,理想第一款纯电车型 MEGA 上市时,因外形奇特遭到网络大范围攻击,李想曾说“遭遇了汽车史上最大的抹黑事件”。他怎么也不会想到,有朝一日理想也“抹黑”别人。
1 年又 4 个月后,理想第二款纯电车型 i8 刚上市发布,就深陷舆论风暴。原本理想汽车和东风柳汽是井水不犯河水,SUV i8 与乘龙卡车也是八竿子打不着,理想汽车与李想本人也肯定不存在主观故意,但客观上,他们造成了涉嫌抹黑东风柳汽乘龙品牌形象的事实。
这场精心设计的 i8 碰撞,本来应是一次非常有验证意义的测试,现在却仿佛成了一把三棱刺刀——既刺伤东风柳汽乘龙品牌,也涉嫌理想品牌和产品 i8,不仅没为 i8 添彩,反而让理想背上了“过度营销”“营销秀”的骂名,另外还刺伤了中国汽研。
整场测试确实疑点重重。
其一,乘用车与商用车并不属于一个赛道。
一位汽车安全测试专家对帮宁工作室表示,商用车和乘用车各有自己的安全法规。他建议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法规要有所协同,在技术水平和保护人群多样性方面,都要有所协同和兼顾。
一般情况下,安全测试基于真实场景设定,比如卡车以载物运输为主,上路时很少空载,但理想 i8 撞上的卡车是空载的,这不合常理。
即使面对一系列质疑,理想目前也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。前者包括双方车辆是否改装、减配、卡扣是否固定、车辆是否过检等,后者如测试场地状况、车速、驾驶状态等。
其二,产生了拉踩乘龙卡车的后果。
网友纷纷去乘龙卡车官方账号下留言,有拱火建议起诉理想的,有表态原本要购买乘龙又重新选择的,还有让乘龙购买理想 i8 复测的……一时间,乘龙被推到了风口浪尖,对品牌形象非常不利。
一位法律专家告诉帮宁工作室,对这场测试,组织方本应慎之又慎,采取必要措施规避不必要的法律风险,但最后还是露出了被撞车的品牌 LOGO,客观上贬损了他人形象,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,说明组织方在法律方面不够严谨。
为挽救形象,乘龙在声明中提到,乘龙卡车安全体系严格遵循“真实场景防护”原则进行。为此,乘龙还发布了龙骨驾驶室的安全测试视频,介绍其搭载溃缩式前旋摆臂设计,正碰时起到吸能和缓冲作用。
“躺着中枪”的乘龙表示,理想此举已构成严重侵权,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,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,对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,涉嫌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广告法》及《民法典》等相关法律。
其三,车企测试不等同于国家认证。
中国汽研方面提到,这次测试并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,并非强制性必须开展的业务,(这类)测试结果一般多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。
但理想方面将此次碰撞测试解读为“认证”并公开传播,显然是偷换概念。而普通消费者并不了解测试性质,很容易将开发验证测试和权威认证测试混为一谈。
安全测试沦为营销工具
此次 i8 碰撞表明,本应严谨的安全测试偏离了初衷,可能成为个别汽车企业制造话题的营销手段。
流量时代,不少车企为追求声量不惜代价,有人甚至把“黑红也是红”视为营销成名的宝典。车企越来越多地自导自演安全测试,而且像公布销量数据一样向外公开,外界也无法完全判定真伪。
同时,从视频来看,此次对碰测试的场地、车身上,均带有“中国汽研”字样。该机构是国家一类科研院所,是中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、试验研究、质量检测的重要基地及技术支撑机构。此次作为理想的服务方,这家汽车检测国家队也卷进了风波,颇令人意外。
第三方机构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,会造成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,为汽车企业把安全测试营销化提供了空间。
正如前述,关于乘用车与商用车的碰撞测试标准尚未完全统一。个别汽车企业可能利用这一空白,通过非标准化测试,制造差异化优势,误导消费者对两方产品安全性能的判断。这样不仅损害了行业公平竞争,也可能透支公众对安全测试特别是测试机构的信任。
前不久,懂车帝的大型智能辅助驾驶科普栏目,就激起了汽车品牌、品牌粉丝之间的论战,甚至一度冒出“阴谋论”,使活动远远偏离行业主题。
再往前看,去年底,懂车帝做过一次车对车的碰撞测试,用 30 款车分别去撞大卡车尾部,简称“钻卡测试”,速度为 56km/h。碰撞乘用车几乎全军覆没,其结果与此次理想 i8 把卡车车头撞倒形成鲜明反差。
不过,社会机构的测试总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,像懂车帝的几次测试,均遭到华为鸿蒙智行等车企的批判。
总体上,人们依然认可汽车测评国家队,包括中国汽研,因为他们是最后的堤坝,不然就真不知道该信谁了。
至于车企的自测,如同独白一样自说自唱。在流量导向下,个别车企铤而走险,试探行业竞争的道德底线。如果此时专业测试机构不坚守准则、不完善测试细则,测试就会变为彻头彻尾的营销表演。
安全大于天。安全不应是噱头,测试也不应是表演。理想 i8 碰撞事件暴露的问题,警醒行业必须回归安全测试的本质。
当下,相关部门在合力整治汽车行业内卷,约束和规范智能辅助驾驶传播。此次理想 i8 碰撞事件,反映安全测试领域也存在很多问题。它警示相关部门、第三方测试机构和汽车企业,应当加强测试标准的规范化、结果的公开化,避免本应让公众信赖的测试机构、本应严谨的安全测试,因过度营销而丧失公信力。
网友强烈质疑此次碰撞,根本原因在于有失公正——东风柳汽乘龙品牌未到现场对自己的产品状态进行确认。那么,对于类似安全测试,组织方应找什么状态的样车?是否应当通知参与测试的各方都派出代表,对各自的产品进行现场检查并确认?相关厂家是否可以干预测试?
另一家汽车测评国家队——中汽中心汽车测评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。其官网介绍,C-NCAP(中国新车评价规程)的目的是希望企业把产品做好。“我们在试验过程会与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沟通,尽量确保试验车的测试状况与设计状况是一致的。厂家在现场遇到问题可以沟通,但是不可以干扰我们的工作。”
“在候选车型确定阶段,会跟厂家沟通,对于那些即将退市的车型,可以将其剔除测试计划,对于那些即将重大改型的车型,可以考虑推迟测试。”该官网说。
此次对碰事件尚未尘埃落定。
就在乘龙卡车发布声明后,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老汤哥 Tango 在社交平台发文称:“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,要不来复测一把?”随后,另一位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张骁转发并回应:“可以啊,直播都行。”
东风柳汽方面透露,会有下一步动作。有消息称其已发出律师函。
广瑞网配资-散户配资官网下载-炒股网站-全国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